三大资源概念
一. 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就是自然界赋予或前人留下的,可直接或间接用于满足人类需要的所有有形之物与无形之物。
从属性看可分为:气候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
从性质分: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可更新资源和非可更新资源)。
具体包括
1.气候资源的特点
(1)特点:普遍存在性,数值特征,变率大
(2)开发利用
公路和铁路的建设(应特别注意沿线的暴雨及其激发的泥石流、大风等出现的强度和频率,以及冻土、积雪的深度);
机场的选址(宜选择低云、雾和暴雨出现频率较少、风速较小的地方,还应与城市保持较远的距离)。
2.海洋资源
(1)海洋渔业的形成和分布:
(2)海洋油气生产过程:资源勘探(利用地震波探测)、油气开采(海上钻井平台)、油气运输(管道运输,船舶运输)
(3)海洋空间的利用(图4.9)
(4)海洋运输和港口建设:
港口作用:海洋运输船舶停泊、中转、装卸货物得场所。
腹地:为港口提供服务的区域
(5)海洋环境的主要问题
3.陆地资源
(1)陆地资源的类型和特点:
有限性;利用潜力的无限性;分布规律性;整体性。
(2)陆地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陆地资源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对象;陆地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活动得以进行和发展的动力
4.气象灾害
(1)台风
形成:台风是形成于热带或副热带海区,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
主要灾害: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
主要影响地区:亚洲东部,亚洲南部,北美洲东海岸,其中西北太平洋是全球台风发生次数最多,强度最大的海区
发生季节:夏秋季节
监测和防御:主要是利用气象卫星监测,到近海后,还可以用雷达监测 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2)暴雨洪涝
形成条件:源源不断的水汽供应;强烈的上升运动;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持续时间长
主要影响地区:亚洲最多
防御措施:利用气象卫星,提高暴雨预报的准确率;工程措施(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和非工程措施防御(洪泛区的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报警报系统,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实施防洪保险)
(3)干旱
(4)寒潮
原因: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得大范围得剧烈降温,并伴随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寒潮是我国冬半年主要的气象灾害,尤以秋季和春季的寒潮对农作物危害最大。
5.地质灾害
(1)地震
分布: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
能量大小:用震级表示,震级每增加一级,能量约增加30倍,3级以下为微震,5级以上为破坏性地震
要素:震中,震源,震中距,震级,烈度。
(2)火山喷发
火山构造:火山锥,火山口,火山通道
类型:死火山,活火山,休眠火山
(3)滑坡和泥石流
(4)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①地质灾害在成因上得关联性:一个地域内得地质灾害可能有若干种,他们在成因上关联的,例如,我国的川、滇、黔接壤地带,形成了地震、滑坡和泥石流为主的灾害
②由一种原发性的主灾诱发其他灾害,例如地震可能诱发火灾、海啸、滑坡、泥石流、瘟疫蔓延等
③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能诱发地质灾害,例如,人为的破坏地表植被,造成了泥石流;人为大规模的工程活动,造成滑坡等灾害。
(1) 防御措施:
加强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实施一些防御措施,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减灾意识。
2. 能源资源
能源资源是指在目前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为人类提供大量能量的物质和自然过程。
大自然赋予人类多种多样的能源,一是来自太阳的能量,包括太阳辐射能和间接来自太阳能的煤炭、生物能等;二是来自地球本身的能量, 如地热能和原子能; 三是来自地球和其他天体相互作用所产生的能量,如潮汐能。
能源分一次能源、二次能源、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
3. 矿产资源
是指经过地质成矿作用而形成的,天然赋存于地壳内部或地表埋藏于地下或出露于地表,呈固态、液态或气态的,并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矿物或有用元素的集合体。
概念辨析
1. 相同点
同属资源。资源是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现实或可预见的将来能作为人类生产和生活需要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的要素。
2. 不同点
(1)矿产资源属于自然资源
(2)矿产资源与能源资源存在交集
矿产资源通常分为四类:能源矿产11种;金属矿产59种;非金属矿产92种;水气矿产6种。
中国已发现的能源矿产资源有11种,固态的有煤、石煤、油页岩、铀、钍、油砂、天然沥青;液态的有石油;气态的有天然气、煤层气、页岩气。
(3)自然资源与能源资源存在交集
自然资源中除了部分矿产资源属于能源资源,还有气候资源中的太阳能、风能,生物资源中的生物质能等。
(4)能源资源还包括自然资源外的能源
自然资源中的能源资源多属于一次能源,除此外还有二次能源,如电能、汽油、柴油、酒精、煤气、热水氢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