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广镇80万平方米中深层地热能供暖项目建议书

第1章 概述
1.1项目背景
1.1.1项目名称
大安市安广镇100万平方米中深层地热供暖项目。
1.1.2建设位置
吉林省白城市大安市安广镇区域内。
1.1.3政策背景
地热能是蕴藏在地球内部的热能,具有储量大、分布广、绿色低碳、可循环利用、稳定可靠等特点,是一种现实可行且具有竞争力的清洁能源,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能源保障之一。
国际能源署、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等机构的研究报告显示,世界地热能基础资源总量为1.25×1027焦耳,折合约4.27×108亿吨标准煤,我国地热资源储量丰富,约占全球地热资源总量的1/6,开发空间和潜力巨大。
2013年1月,国家能源局、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出台的《关于促进地热能开发利用的指导意见》(国能新能〔2013〕48号)中,指出“根据地热能资源特点和当地用能需要,因地制宜开展浅层地热能、中层地热能和深层地热能的开发利用。
2021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联合印发《关于促进地热能开发利用的若干意见》(国能发新能规[2021]43号),指出各地方要深化地热资源勘查工作、积极推进浅层地热能利用、稳妥推进中深层地热能供暖、稳妥推进地热能发电示范项目建设等。到2025年,各地基本建立起完善规范的地热能开发利用管理流程,全国地热能开发利用信息统计和监测体系基本完善,地热能供暖(制冷)面积比2020年增加50%;到2035年,地热能供暖(制冷)面积力争比2025年翻一番。
2022年8月,吉林省印发《吉林省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指出吉林省地热资源丰富,要加快推进地热能在供暖领域的应用,鼓励选择“取热不取水”技术开发利用中深层地热资源,因地制宜在全省工业园区、旅游景区、新建住宅区、政府性投资的公共建筑(办公楼、学校、医院)等场景开展中深层地热资源采暖示范。大力发展电力清洁供暖,在长春、吉林、四平、白城和松原等电能替代试点示范基础上,进一步向其他市(州)推广电力清洁供暖模式,加快传统燃煤替代。
2022年9月,国家发改委等九部门印发《“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指出积极推进中深层地热能供暖制冷,结合资源情况和市场需求,在北方地区大力推进中深层地热能供暖,因地制宜选择“取热不耗水、完全同层回灌”或“密封式、井下换热”技术,最大程度减少对地下土壤、岩层和水体的干扰。探索新型管理技术和市场运营模式,鼓励采取地热区块整体开发方式,推广“地热能+”多能互补的供暖形式。
1.1.4省内工作背景
2022年1月,吉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向省委、省政府上报《关于推进干热岩地热供暖工作情况的报告》,指出吉林省干热岩资源丰富且易于开采,以干热岩为基础的中深层地热供暖项目解决吉林省煤炭资源紧张、改善冬季环境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建议推进实施干热岩地热供暖示范项目,受到了吉林省省委、省政府的极大重视。
2022年2月,吉林省省委、省政府提出要打造吉林“全域地热三峡”。吉林省能源局,大安市委、市政府积极落实吉林省省委、省政府指示批示精神,结合“双碳目标”、以“推地热、保民生、促发展”为目标,2022年5月确定启动“中深层地热供暖+风电多能互补示范项目”,建设地点为吉林省白城市大安市大岗子镇“精准扶贫、异地搬迁”小区,供暖面积约15万平方米。
2022年9月,经公开优选,大安市市委、市政府同意,由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下属中国三峡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开发吉林省首个“中深层地热供暖+风电多能互补示范项目”。
1.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吉林省属于严寒地区,冬季采暖热源需求量大,当前城市居民冬季集中供暖热源主要来自发电厂的余热,县乡镇的居民冬季集中供暖热源仍然通过热力公司的燃煤锅炉来解决,无论是发电厂预热还是热力公司的燃煤锅炉,都是通过燃烧煤炭获取热量,是造成冬季空气污染的主要源头。同时,受吉林省煤炭资源紧张和环保政策的影响,吉林省热力企业连年亏损,供热质量难以保障,民生供暖问题严峻。为响应国家清洁能源供暖政策,当前吉林省小面积地采取了可替代燃煤的热源:燃油、天然气、电锅炉等,也有少数地区利用热泵机组,但均存在一定弊端,不是长久之计。
吉林省西部松辽盆地,干热岩资源储备丰富且易于开采,尤其以松辽盆地的地质条件为最佳,开发成功率高。以干热岩为基础的中深层地热供暖项目具有“取热不取水”、节能环保、应用灵活、供热稳定和环境影响小等特点,是最适宜在吉林中西部地区推广的冬季清洁供暖模式。

图1吉林省中深层地热资源分布示意图
1.受近期火山活动影响的地热资源区;2.高温地热资源亚区;3.碳酸水资源亚区;4.东部山地隆起带地热资源区,5.受活动断裂构造控制的地热资源亚区;6.不受活动断裂构造控制的地温梯度低值亚区;7.西部平原沉降带陆相碎屑岩地热资源区;8.沉降带中心部位地温梯度高值亚区;9.沉降带边缘地温梯度低值亚区;10.大兴安岭隆起带地热资源区;11.予测远景区类别;12.热水钻孔及编号;13.碳酸水钻孔及编号;14.温泉及水温,15.碳酸泉;16.纬向构造体系;17.北西向构造;18.新华夏构造体系;19.华夏式构造体系;20.地热分区大区界限;21.地热分区亚区界限;22.远景区界限。
当前,吉林省已经大安市大岗子镇“中深层地热供暖+风电多能互补示范项目”实例认证技术可行,但由于中深层地热能在国内仍处于探索阶段,没有形成规模化开发体系,面临着“勘察精度较低、资源家底不清”,成本较高等问题,仅大岗子示范项目而言,相对全省实际情况还较为局限,需要开展进一步研究示范,探索最适宜吉林区域推广的中深层地热能开发技术和模式。
大安市安广镇100万平方米中深层地热供暖项目是吉林省推进中深层地热供暖示范试点工作的延续,旨在研究不同深度、不同结构的中深层地热井对中深层地热供暖系统的影响,进而归纳、总结、形成区域中深层地热供暖的最佳实施方案,达到降本增效、示范推广目的,为“全域地热三峡”提供先行、试行经验。为全省乃至东北三省规模化推广中深层地热供暖奠定基础。
第2章 供暖方案设计思路
2.1安广镇基础情况
2.1.1供热情况
安广镇位于吉林省白城市大安市中部,松嫩平原腹地,属大安市管辖范围内,属于大安市经济较为发达乡镇,为保障安广镇镇区居民供热平稳、提高供热质量、改善生态环境,大安市政府于2022年对原有供热公司和供热设备、管网等进行了收购、整合和改造新建。当前,安广镇建有2座40吨锅炉、镇内管网已完成更新改造,供热设施完善,由政府进行集中供热,总供热在网面积约80万平方米,年耗煤约32000吨。
安广镇供热费收费标准按照大安市统一标准执行,即居民住宅供热价格26.50元/㎡,非居民房屋供热价格37.50元/㎡。
2.1.2气象条件
项目所在地属于大安市,大安市属中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全年日照时数平均为3012.8小时,年平均气温4.3℃,年平均积温2921.3℃,年平均降雨量413.7毫米。在《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中,将我国划分为五个热工设计气候分区,吉林大安市属于严寒地区。
经初步调研,当地气象资料如下:
1.供热天数:10月20日至次年4月10日,合计172天。
2.室内外气象参数:冬季室外供暖计算温度-21.7℃,冬季室外空调计算温度-25.3℃,采暖期室外平均温度-8.6℃。
3.冬季室内计算温度:18℃。
4.平均热负荷系数:K=(18-(-8.6))/(18-(-21.7))=0.67。
2.2设计热负荷
本工程的热负荷为居民住宅的冬季采暖热负荷,依据《城镇供热管网设计规范》(CJJ34-2010)中采暖热指标推荐值如下表所示:

表1建筑物采暖热指标推荐表

注:1.表中数值适用于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地区;
2.热指标中已包括5%的管网热损失。
根据上述“建筑物采暖热指标推荐表”中的推荐值、安广镇节能建筑设计负荷指标调研推荐值,以及国家有关部门颁布的《小型节能热电项目可行性研究技术规定》中推荐的计算公式,结合大安市冬季采暖基础情况,同时综合考虑居民生活需求等因素后,推荐安广镇项目的采暖综合指标为50W/㎡,80万平方米面积+20万平方米预留增容面积,共计100万平方米面积。热负荷合计约50000kW。

表2采暖供热参数

第3章 区域资源及地热井初步规划方案
3.1松辽盆地地质资源情况
3.1.1地层特征
松辽盆地是在东北地槽系海西褶皱带合并基底的基础上,经燕山运动重新发展起来的一个中、新生代大型断坳盆地。松辽盆地的基底是古生代变质岩系和火山岩,是中一新生代含油气盆地,盆地的沉积盖层主要有第四系、第三系、白垩系和侏罗系。地层从老至新划分为:火石岭组(J1hs)、沙河子组(K1sh)、营城组(K1yc)、登娄库组(K1d)、泉头组(K1q)、青山口组(K2qn)、姚家组(K2y)、嫩江组(K2n)、四方台组(K2s)、明水组(K2m)、大安组(Nd)。按照地层由老到新分述。
3.1.2热储层条件
热储层主要指将热聚集在一起的地层岩体或流体,也称热集体。根据地层是否含有地下水,热储层可分为水热型热储和干热型热储。根据相关研究总结,松辽盆地水热型热储主要埋藏于登娄库组、泉头组、青山口组和姚家组地层,热水温度普遍在60℃以上,单井涌水量存在差异。中深层干热型热储则分布于泥岩、砂岩及基底花岗岩中。干热型地热资源由于地幔隆起和板块挤压等热变形作用,地层中砂岩、泥岩受摩擦生热等作用形成温度较高的导热体,砂岩、泥岩、基底花岗岩视地点不同、资源不同均为较好的干热型热储。

图2松辽盆地中深层地层综合图
3.2项目区地质资源情况
3.2.1项目区地理位置
安广镇位于大安市中部,地处松嫩平原腹地,被称为“嫩江明珠”,地理中心坐标为东经123°45′59″,北纬45°35′26″,距离大安市中心直线距离约40公里,有高铁线路、交通便利,属中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全年日照小时数平均为3012.8 小时,年平均气温4.3℃,年平均积温2921.3℃,年平均降雨量413.7毫米。

图3安广镇地理位置示意图
3.2.2地层参数及岩性
大安地区位于松辽盆地腹地,为中央坳陷西侧,区内地层发育齐全,古生界、中生界、新生界均有发育。区内古生代基地深度约3000-4000米。西北部地区安广镇泉四段、青一段、青二段、青三段埋深大于1600m,且在这4个地层中砂岩厚度大于50m的层位均有分布,其孔隙度和渗透率也都较高、储层条件好,深度达2500米至3000米预计地层为沙河子组,该组地层为砂泥岩组合地层,地温条件满足系统换热需要,可作地热井的目标层位。根据区域可查地质资料,安广镇地表以下3500米,地层主要发育第四系松散层(Q4),上第三系新近系泰康组(N2t)、大安组(N1d)、上白垩统明水组(K2m)、四方台组(K2S)、嫩江组((K2n)、姚家组(K2y)、青山口组(K2qs)和下白垩统泉头组(K1q)、登娄库组(K1d)、营城子组(K1yc)、沙河子组(k1s)、火石岭组(J2h)等。

3.2.3地温梯度及热储层情况
1.地温梯度及大地热流
(1)地温梯度。地温梯度又称“地热梯度”“地热增温率”。指地球不受大气温度影响的地层温度随深度增加的增长率。一般埋深越深处的温度值越高,以每百米垂直深度上增加的℃数表示。根据吉林中西部地温梯度等值线图,项目区域低温梯度在3.5-4.0℃/100m左右。

图4 吉林中西部地温梯度等值线图
图6区域地温随深度分布预测图
(2)大地热流。大地热流亦称“热流密度”,简称“热流”,是指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由地球内部传输至地表,而后散发到太空去的热量,是地壳或岩石圈深部热状态在地表的综合量化表征。地球内部蕴藏着巨大的热能,无时无刻不在向外释放热量。根据吉林中西部大地热流等值线图,盆地中心热流值大于盆地边缘的热流值。热流值高值区位于镇赉县东部、大安市北部、扶余市北部,大地热流值大于75MW/m2;热流值低值区位于白城-通榆以西地区、长春四平以南地区,大地热流值低于67MW/m2;其余地区的大地热流值介于67-75MW/m2,均高于中国平均大地热流值 60.4MW/m2。

图5 吉林西部大地热流等值线图
2.热储层情况
通过安广镇钻井取芯等资料、综合安广镇的地温梯度、大地热流等情况,初步分析确定了项目区域三个主力地热资源产层的温度特征。
(1)泉头组。受构造和其它因素的影响,泉头组的埋深在2600m左右。在安广镇的西南部埋深比较深,埋深最大的地方达到了3000m。受泉头组埋深和地温梯度的影响,泉头组的地层温度分布,温度分布趋势与泉头组地层埋深基本一致,温度分布在90-110℃之间,在安广镇的西南部分温度比较高,最高温度可达到110℃,安广镇的东北部温度偏低,在90℃左右。
(2)青山口组。受构造和其它因素的影响,青山口组的埋深在2000m左右。安广镇的西南部埋深较深约2000m,在安广镇的北部,埋深最浅的地方只有1600m,青山口组的埋深受断裂带的影响比较大,埋深分布跨越很大。受青山口组埋深和地温梯度的影响,青山口组的地层温度分布趋势与青山口组地层埋深基本一致,温度分布在80℃左右。在安广镇的西南部分温度比较高,最高温度可达到80℃。
(3)姚家组。受构造和其它因素的影响,姚家组的埋深埋深在1600m左右,在安广镇的东南部,埋深比较深,达约1900m,在安广镇的北部,埋深最浅的地方约1400m,姚家组的埋深受断裂带的影响比较大,埋深分布不均。受姚家组埋深和地温梯度的影响,姚家组的地层温度分布趋势与姚家组地层埋深基本一致,在安广镇的东南部分温度比较高,最高温度可达75℃。
(4)嫩江组。受构造和其它因素的影响,嫩江组的埋深在500-1400m左右,在安广镇的东南部,埋深比较深,达约1500m,在安广镇的北部,埋深最浅的地方约500m,嫩江组的埋深受断裂等的影响比较大,埋深分布不均。受嫩江组埋深和地温梯度的影响,嫩江组的地层温度分布趋势与嫩江组地层埋深基本一致,在安广镇的东南部分温度比较高,最高温度可达50℃,平均40℃。

3.3取热工艺
向岩层中钻进一定深度的地热井(钻至干热岩段),通过中深层地埋管换热器建立封闭式的井内换热系统,利用换热介质循环运行将地下深处干热岩的热能导出、实现“取热不取水”,再配合热泵机组实现高效稳定供暖运行。
1.中深层地热井。目前地热井井身主要有“直井”“定向井”“L水平井”“水平对接U井”。“直井”“定向井”钻井工艺简单、易于施工、造价较低,但换热能力受限;“L水平井”“水平对接U井”钻井工艺较复杂、施工难度较大、成本较高,但换热能力较高,根据国内可参考数据,“L水平井”“水平对接U 井”虽然钻井建设成本较高,但系统能够提供的换热量提升效益高于成本的增加,在区域地质、地层、岩性允许的地方,通过该种钻井方式可进一步提高地热井的热效率输出,降低系统运行成本。
2.井内换热系统。井内换热系统的关键在于中深层地埋管换热器的形式,其取热性能优劣极大程度影响最终系统运行效率,目前主要有同轴套管式及U型管式两种型式。同轴套管对应“直井”“定向井”“L水平井”使用,采用套管固井工艺封闭地热井并在井内安装绝热中心管,建立井内换热系统,低温水从环状间隙向井下流动,流动过程中吸收周围岩体的热量后温度逐渐升高,到达底部后从中心管向上流出、实现换热,特点是施工成本较低、换热介质循环阻力较小,但受井筒尺寸和换热段长的限制换热效率较低;U型管式对应“水平对接U井”使用,通过套管固井后,冷水从一侧注入,经循环后从另一侧抽出、实现换热,特点是换热效率高,但系统整体成本较高。
3.4规划建设方案
本项目利用大安市安广镇的地热资源,建设可持续的深层地热供暖系统。主要建设深层地热井、地面能源站、一次管网等工程,经过深层地热换热系统后的高温水(100~120度)通过一次管网输送至地面能源站,经能源站一次换热得到42度热水向供暖管网输送(主力热源)。换热后37度的低温水可再经过热泵机组升温后输送供热管网(主要用于调峰)。然后将换热后的冷水注入地下与干热岩进行换热,这样循环进行换热工作,由热源站通过管网不间断地将热量输送的用户,终端用户可实现24小时不间断供热。

图6 井场初步规划布置图
3.4.1中深层地热井
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初步规划建设4个地下深层“U”型地下换热系统,共计8眼中深层地热井。垂直深度3000~3200m,水平换热段总长>12000m左右。每个换热系统由2口井组成,即一注一采,每套井组为能源站提供约9MW的热能,四套井组全部工作可连续不断地向地面提供>36MW的热量。该系统再无需热泵机组辅助的情况下能够满足北方冬季一般条件下的供暖需求,极寒天气条件下(在36MW的地下热能不足以用户需求时)通过热泵机4组4MW的组辅助加热,此方式既可以满足热用户的热量需要,又可以节约工程建设投资以及降低能源站的电能消耗。
1.井身结构
建设多点联通井4组,每组由8口井组成,共计8口井。设计垂井深3000-3200m,设计井身结构定向井为二开结构,水平井为三开结构。该换热系统占地面积小,换热效率高。并且为目前钻井工艺技术完全支持的参数范围内。在达到为用户提供清洁能源的同时可以为投资人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图7 多点联通井身结构示意图

   换热系统建设成本估算表       单位:万元
序号工程或费用名称估算价值
工程施工设备购置施工安装其他费用合计
1地质勘测费用    350
1.1项目勘察费   110 
1.2项目设计费   240 
2钻井费用    14600
2.1设备搬迁费80    
2.2钻井工程施工费13000    
2.3定向费420    
2.4测井费160    
2.5录井费400    
2.6连通费420    
2.7井口装置 120   
3工程全部费用(1+2)14950

图8 对井连接“U”型井3维构造示意图
根据井温计算公式:T=T0+△T×(H-H0)/100,式中:
T-井底温度(单位:℃)
△T-地温梯度(取4℃/100m)
T0-恒温带温度(单位:℃,取13℃)
H-井底深度(单位:m)
H0-恒温带深度(单位:m,取20m)
计算得出,项目井底理论温度约100-120℃。
2.系统换热参数
1)地热水直接利用热量
Q1 = 600m3/h×(80℃—37℃)×1.163kw/(℃m3/h)=30005 .kw;
2)利用热泵机组继续提取热量(COP = 4.5)
Q2 = 600m3/h×(37℃—10℃)×1.163kw/(℃m3/h)×(1+1/COP)=23027 .kw
3)机房能够提供的供热能力
Q = Q1+Q2 =30005 kw+23027kw = 53032.kw
总制热量大于设计负荷,所以,方案可行。
* 地热水首先进入热源站一次换热,然后37度水进入热泵系统做二次利用。
3.4.2地面能源站
根据供暖面积和中深层地热井热负荷,初步规划建设4座地面能源站,每座能源站支撑25万平方米供热面积,站内主要安装水源热泵和空气源热泵复合系统,设置远程集中监控系统,实现少人值守、无人值守。
3.4.3管网铺设
新建中深层地热井至地面能源站间1次管网总计10公里,能源站至用户端二次管网利用原有市政管网。
第4章 投资匡算及财务评价
4.1投资匡算
4.1.1匡算范围
本工程投资匡算范围包括中深层地热井工程、一次管网工程、供热站工程设计范围内的建筑工程费、安装工程费、设备购置费和其他费用。
4.1.2编制依据
1.《市政工程设计概算编制办法》(建标[2011]1号文)。
2.工程所在地的相关规定。
3.2023年3季度价格水平。
4.《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关于降低部分建设项目收费标准规范收费行为等有关问题的通知》(发改价格〔2011〕534号),
《基本建设项目建设成本管理规定》(财建[2016]504号)等国家行业投资指导性文件。
参照上述依据,并结合当地类似工程的概预算价格确定本工程的计价方式。
4.1.3投资匡算结果
工程静态总投资24000万元,折合单位平方米投资强度为240 元/平方米,其中钻井工程14600万元、供热站工程6200万元、供热管网及其他3200万元,具体情况如下。
4.2财务评价
项目建设总工期为8个月(含前期物探及地质勘察),系统使用寿命原则为50年。建设资金来源为资本金和银行贷款,资本金占固定资产投资的20%,其余的资金由银行贷款,银行贷款偿还期为13年,宽限期为1 年,宽限期后每年按贷款等额还本利息照付。
4.2.1总投资及成本费用
1.总投资
项目静态总投资24000万元。
2.总成本费用
项目总成本费用主要由折旧费、材料费及运行维修费、工资及福利费、利息支出和其他费用等组成。
2.1.连通换热供暖项目建设与运行成本估算
表4 项目建设成本估算表

   换热系统建设成本估算表       单位:万元
序号工程或费用名称估算价值
工程施工设备购置施工安装其他费用合计
1热力站房建筑费用    2200
1.1勘察费设计   60 
1.2项目施工总包费   2120 
2热力站房设备及安装费用    4000
2.1设备费2800    
2.2工程施工费1200    
3.供热主管网费用    2100
4.其它费用    750
5工程全部费用(1+2+3+424000
注:钻井工程施工费包括设备租赁、安装以及钻井施工等所有费用。

地面换热站建设成本估算表
根据项目实际供暖满足100万平米建筑面积。其中60%由深层换热系统一次换热完成,剩余40%由热泵(调峰)完成。40万平米由热泵机组承担。整体外包65元/平米。即泵房总建设成本780万元。
3.系统运营成本分析
按单独系统供暖运行每供暖季每平米<14元。
表5 系统运行成本预算表

名  称装机功率(kW)运行率金  额备  注
供热系统输送功率400100%982800.006个月
热泵制热系统功率280040%3144960.006个月
系统运行管理 100%5000000.00
设备运行维保 100%6400000.00


(1)折旧费。折旧年限取20年,残值0,采用年限平均法折旧费计算,20年到期后以固定资产原值的2%计算拆除费用。
(2)材料费及运行维修费。电费约1000万元/年、运行维 护费约150万元/年(含水费)、不可预见费50万元/年,合计约1200万元/年。(3)工资及福利费。15人,每人每年综合工资15万元,合计225万元/年。
(4)保险费。保险费取固定资产净值的0.25%。
(5)摊销费。摊销费包括无形资产和其他待摊销费用的摊销,本计算暂不考虑。
(6)利息支出。利息支出为运行期应从成本中支付的借款利息,固定资产投资借款利息依各年还贷情况而不同。
4.2.3年营业收入及税金
1.年营业收入
大安市集中供暖的取暖费标准当前为居民26.5元/平方米、非居民37.5元/平方米,乡镇常驻人口以居民居多,按地方居民供暖费用26.5元/平方米计算,年取暖费收入为2120万元(含税)。
2.税金
(1)增值税 根据《财政部税务总局关于延续供热企业增值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19〕38号)和《财政部税务总局关于延长部分税收优惠政策执行期限的公告》(财政部税务总局公告2021年第6号),“三北”地区供热费免征增资税延期到2023年供暖期结束。结合项目计划投产时间,根据税收政策,该项目增值税取9%,
(2)销售税金附加 销售税金附加包括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含国家和地方教育费附加),以增值税税额为基础计征,税率分别取5%和5%。
(3)所得税 所得税按照25%的税率征收。
4.2.4经济性评价结果
根据上述情况,经计算项目全部投资内部收益率(所得税后)不满足企业投资标准。考虑企业投资要求、结合吉林省能源政策情况,针对“中深层地热能+风电”多能互补开发形式做了进一步经济性分析。经不低于16万千瓦的风电项目互补开发后,项目经济指标可行。
表6 经济指标测算表

第5章 结论及建议
5.1结论
1.中深层地热供暖相比传统燃煤供暖不消耗煤炭,不排放任何废气、废液、废渣,同比减少84%以上二氧化碳排放量,节能减排效果显著,是解决吉林省吉林省冬季用煤紧张局面、提高环境空气质量、降低环境碳排放强度,优化土地要素供给、改善群众居住环境的重要途径,是最适宜在吉林中西部地区推广的冬季清洁供暖模式。
2.工程紧扣大安市“12345”高质量发展战略,实施后,将实现大安市安广镇80万平方米燃煤供暖绿能替代,助力大安市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同时为“全域地热三峡”提供先行、试行经验,为全省乃至东北三省规模化推广中深层地热供暖奠定基础,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3.中深层地热能现阶段尚不具备单独开发条件,需一段类同于新能源电力行业的发展阶段:经深入示范研究探索出适宜区域开发的模式后,中深层地热能将具备规模化发展的理论条件,届时将会有大量企业尝试开发推广,从而促进钻井行业、暖通系统设置集成等配套服务行业技术革新,从而在源头端降低成本。以上述源头降本为基础,运营期用能(电能)经新能源电力自发自用互补后,将具备独立商运条件。
5.2建议
1.鉴于现阶段单一中深层地热供暖项目难以满足企业投资收益指标要求,建议继续以“中深层地热供暖+风电”多能互补形式开发。
2.考虑到项目将进行多井型、多深度示范,为保障民生供暖稳定,建议安广镇80万平方米中深层地热供暖项目配套开发至少20万千瓦保障性风电项目。
3.中深层地热供暖项目主要难度工艺在于中深层地热井钻探,中深层地热井钻探需要有大量的区域地质资料和实施经验做支撑,建议项目选择有成功实施经验的开发业主,以保证项目能够顺利实施,发挥进一步示范探索作用。